脊柱外科举办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暨医工交叉研讨会
2025年1月21日下午,脊柱外科2024年度工作总结会暨医工交叉研讨会在西直门院区脊柱外科病房示教室举行。脊柱外科全体医务人员和来自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工科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伊始,脊柱外科曾岩主任作了2024年度工作总结。脊柱外科自2001年成立以来,积极进取,不懈努力,在临床医疗、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与希望,为医院的发展增添动力,不断书写脊柱医疗领域的卓越篇章。
临床医疗方面,科室成绩斐然。2024年脊柱外科收治病人数近1500例,较 2023 年提高 28.24%,不仅在传统手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更大力推动微创手术技术革新,微创手术占比达30%以上,在有限床位条件下救治了更多患者,并极大提升了患者康复体验。同时,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应用,如:微创单侧双通道腰椎内镜(UBE)手术、单通道微创内镜下复杂脊柱减压技术、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LIF)手术、复杂寰枢椎畸形手术技术。
科研创新是科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科室积极投身前沿技术研究,深入探索微创机器人手术等前沿技术,致力于提升手术精准度与安全性。在学术研究方面,发表 18 篇 SCI 论文,其中 3 篇影响因子超 10 分,JCR Q1 区 11 篇。科研项目涵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校级等课题。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同样是科室的重点。通过举办学术年会、参与国际会议,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在国内和国际学术舞台上不断发出中国声音,并在全国骨科学术会议上获得中青年医生论文比赛脊柱专业第一名。此外,科室高度重视人才梯队建设,为青年医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为学科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科室目前也存在一些短板。病床周转速度仍需加快,平均住院日虽有下降但仍有缩短空间;人才梯队建设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2025 年脊柱外科制定了全面的发展规划。在提高周转效率方面,将内部挖潜,充分发挥床位效能,调动人员积极性,增加手术台次,大力发展微创手术,并完善下游医院衔接机制。人才培养上,为中层人员设定目标,创造良好成长条件,完善专业组设置。科研方面,制定合理目标,结合患者特点开展研究,集中力量形成科研合力,并加大学术成果奖励力度。
随后的交流环节中,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脊柱外科刘辰君医生深入讲解了科室的国家重点专项——“经皮脊柱内镜智能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及系统”项目。刘医生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人技术如何提升脊柱内镜手术的精确度和安全性。他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述了智能机器人对于复杂脊柱手术的辅助作用,为与会的工科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
随后,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苏婷婷进行了“冗余机器人系统灵活运动与柔顺控制方法研究”的专题讲座。苏教授详细介绍了冗余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如何通过灵活运动和柔顺控制提高机器人在复杂操作中的适应性和精度。她的讲解为与会者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手术精准性和术后康复等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
紧接着,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梁旭围绕“面向骨折复位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方法研究”进行了专业分享。梁教授介绍了骨科机器人系统的最新设计理念及其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了智能控制技术如何帮助机器人完成高精度的骨折复位操作,并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速度。
最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伟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的KOA早期诊断及骨科康复相关技术展望”的课题汇报。李教授深入剖析了多模态深度学习技术在早期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分析医学影像数据,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以最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每场分享后均设有讨论环节,与会人员积极交流,碰撞思维火花。会议最后,曾岩主任进行总结,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医学与工程深度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充分体现了跨学科协作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巨大潜力。通过与工科专家的深入交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研究人员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为未来的技术研发创造了条件。相信在多方协同努力下,脊柱外科将迎来更多技术突破,进一步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与患者福祉。